推广 热搜: 聚氨酯  活塞连杆部件  冷冻冷藏  接触器  铜管  继电器  能量调节装置  电磁阀  制冷剂  蒸发器 

电涡流形成范围

   2019-10-16 十二291
核心提示:理论分析和实验都已证明,当x改变时,电涡流密度发生变化,即电涡流强度随距离x的变化而变化。根据线圈-导体系统的电磁作用,可以得到金属导体表面的电涡流强度
 1. 电涡流的径向形成范围

  线圈-导体系统产生的电涡流密度既是线圈与导体间距离x的函数,又是沿线圈半径方向r的函数。当x一定时,电涡流密度J与半径r的关系曲线如图9-22。由图(图中J0为金属导体表面电涡流密度,即电涡流密度最大值;Jx为半径r处的金属导体表面电涡流密度)可知:a.电涡流径向形成的范围大约在传感器线圈外径ras的1.8~2.5倍范围内,且分布不均;b.电涡流密度在短路半径r=0处为零;c.电涡流的最大值在r=ras附近的一个狭窄区域内;d.可以用一个平均半径为ras(ras=(ri+ra)/2)的短路环来集中表示分散的电涡流(图中阴影部分)

转换45

2. 电涡流强度与距离的关系

  理论分析和实验都已证明,当x改变时,电涡流密度发生变化,即电涡流强度随距离x的变化而变化。根据线圈-导体系统的电磁作用,可以得到金属导体表面的电涡流强度为(如图)

转换46

  根据9-43做出的归一化曲线如图9-23所示。

 

转换47

  以上分析表明:a.电涡流强度与距离呈非线性关系,且随着x/ras的增强而迅速减小;b.当利用电涡流式传感器测量位移时,只有在x/ras<<1(一般取0.05~0.15)的范围才能得到较好的线性和较高的灵敏度。

3. 电涡流的轴向贯穿深度

  由于趋肤效应,电涡流沿金属导体纵向的H1分布式不匀均的,其分布按指数规律衰减,可用下图中式子表示:

转换48

图9-24所示电涡流密度轴向分布曲线。由图可见,电涡流密度主要分布在表面附近。

由前面分析可知,被测体电阻率越大,相对磁导率越大,传感器线圈的激磁电流频率低,则电涡流贯穿深度h越大。

 
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
 
更多>同类制冷资讯
推荐图文
推荐制冷资讯
点击排行